為深入貫徹落實福建省文旅經濟發展大會工作部署和《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工作方案》,進一步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融合發展,今年9月,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中國旅游報社承辦“2023福建省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優秀案例征集遴選宣傳活動”。自活動正式啟動以來,由各地市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門推薦,共征集到42個候選案例。經組織文化和旅游領域專家、學者獨立初評、集中評審和會議研究,最終評選出10個優秀案例并對外公布,進一步發揮典型示范帶頭作用,助力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
這10個優秀案例包括:“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非遺+旅游’加出旅游新空間”“尋味沙縣:小吃技藝非遺研學游”“廈門:弘揚保生慈濟文化 非遺旅游雙向賦能”“泉州提線木偶戲:古藝新姿活傀儡”“周寧鯉魚溪:護魚文化與旅游融合盡顯景區魅力”“平潭臺灣小鎮:共筑兩岸非遺情緣”“福州上下杭景區:非遺煥新發展譜新篇”“武夷香江茗苑茶文化觀光園:茶與文旅的完美結合”“漳州云霄:‘非遺+旅游’ 活態傳承煥發新活力”“武平興賢坊:千年傳雅韻 一街匯古今”。
莆田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非遺+旅游”加出旅游新空間
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是莆田古城風貌格局的歷史空間載體,基本保存了宋代以來的街巷格局。近年來,街區通過保護與修繕,彰顯城市文脈、傳承歷史文化,同時植入功能業態,重塑街區活力,活化利用非遺資源。通過以用促保,規劃利用修繕后的莆田傳統風貌建筑,引進莆田非遺項目,打造非遺場館,導入文創、研學、演藝等新業態。通過將展演活動常態化、非遺店鋪一體化、主題活動特色化、非遺展示展銷品牌化,讓非遺為街區添彩,為旅游助力,街區已成為莆田市文化和旅游新地標。
三明尋味沙縣:小吃技藝非遺研學游
三明市沙縣區是小吃文化名城,在歷經千年的中原食俗與當地節俗的融合傳承中,衍生出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沙縣小吃”文化,被稱為華夏飲食習俗的“活化石”。2021年,“沙縣小吃制作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近年來,沙縣打造沙縣小吃民俗風情館、沙縣小吃科技館等,采用移步換景觀光互動體驗、裸眼3D及AR互動展示等方式,讓研學體驗更加多元。同時,推動非遺與研學深度融合,打造了小吃產業園、沙縣小吃文化館和俞邦村等研學參訪點,推出以沙縣小吃文化為主的研學線路,讓研學者感受沙縣人“實說實干、敢拼敢上”的精神。
廈門海滄:弘揚保生慈濟文化 非遺旅游雙向賦能
海滄青礁慈濟祖宮,始建于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系廈門市最大的民間信仰活動場所和重要的歷史文化古跡,被譽為“閩臺慈濟第一宮”。2008年,保生大帝信俗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為弘揚吳真人慈懷濟世的精神,青礁慈濟祖宮景區積極開展文物保護,傳承推廣保生慈濟文化和中醫藥文化,并深入挖掘海滄保生大帝信俗內涵,舉辦了十六屆海峽兩岸保生慈濟文化旅游節。非遺旅游雙向賦能,讓保生大帝信俗文化得到廣泛弘揚和傳承,不斷深化兩岸文化交流,增進兩岸同胞的情誼和福祉。
泉州提線木偶戲:古藝新姿活傀儡
泉州提線木偶戲是我國不間斷傳承史最長、文化積淀和藝術積累最為豐厚的傀儡戲劇之一,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泉州市木偶劇團建團70多年來,創演一大批優秀劇目,多次獲得省部級以上及國際藝術節大獎?,F在,劇團每周在劇院正常表演有6場至18場不等,如遇春節、元宵節、勞動節、中秋節、國慶節假期,每天加至6場。預計2023年劇團在劇場演出有380場,觀眾人數達20萬人次,全年門票收入突破千萬元。劇團還300余次出訪世界五大洲7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文化交流,獲得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人民友誼貢獻獎”。
寧德周寧鯉魚溪:護魚文化與旅游融合盡顯景區魅力
周寧縣浦源村鯉魚溪擁有800多年歷史,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范。近年來,周寧縣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保存鯉鄉歷史風貌,挖掘魚祭禮俗、護魚武術等資源,常態化開展魚祭禮俗展演,推動護魚習俗活態傳承,留住“人魚情篤一水間”的美好記憶。同時,深挖鯉魚文化內涵,實施鯉魚溪生態水系建設工程、明清古街修復工程等“四個一批”項目40個,布設鯉魚文化非遺館、博物館、鯉魚溪孝道館、書畫院等場館,引入黃浦“北路戲”“方言評書”等非遺技藝,以及高山云霧茶炭培工藝、花園茶畫工藝展示等內容,打響“周寧有鯉”品牌。
平潭臺灣小鎮:共筑兩岸非遺情緣
福建平潭臺灣小鎮(平潭對臺小額商品交易市場)是國家3A級旅游景區、自貿區“十大功能性平臺”、省級臺青就業創業基地,是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重點建設的文旅項目。近年來,平潭臺灣小鎮以“文化+旅游+商業”綜合商城為總體發展目標,打造的文旅板塊占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在整個園區面積中占比62.5%。小鎮主要有展陳展示、兩岸文創、閩臺非遺、娛樂體驗、旅游餐飲五大板塊,因地制宜地建設獨具嵐臺特色的非遺展示館、傳承體驗中心、傳統文化工坊、傳統美食小店,進一步豐富旅游文化內涵、提升文化底蘊。目前,小鎮簽約入駐企業198家,成為平潭國際旅游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兩岸共同家園建設的重要載體。
福州上下杭景區:非遺煥新發展譜新篇
上下杭景區位于福州傳統城市中軸線上,是福州歷史文化名城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閩商發祥地、“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素有“福州傳統商業博物館”之美稱。近年來,通過保護開發,上下杭景區擁有非遺場所17處(商業15家、文保2家),主要業態包含了茉莉花茶、漆器、佾舞、福州伬藝等福州市知名非遺代表性項目,同時持續培育打造獨立市集品牌“杭肆云集”,舉辦形式多樣的“非遺+”文旅活動,培育“非遺+”文創IP,打造“非遺+”游學品牌,將上下杭打造成為集非遺美食、文創、研學、沉浸式體驗、網紅打卡等多業態于一體的非遺歷史文化街區。
南平武夷香江茗苑茶文化觀光園:茶與文旅的完美結合
武夷香江茗苑茶文化觀光園是由南平武夷山香江茶業有限公司投資3億多元,精心打造的融茶科技推廣、茶文化宣傳、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體驗為一體的茶文化觀光園。該園區分為武夷茶文化宣傳教育區、傳統手工制茶體驗區、斗茶品茗休閑區、商業購物四大功能片區,主要展示武夷山悠久的茶文化、推介武夷巖茶,演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觀光園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中國五星級茶館、福建省養生旅游休閑基地、福建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福建省首批觀光工廠,入選“2019年度全國茶旅十大金牌線路”“2019中國美麗鄉村休閑旅游行精品線路”。
漳州云霄:“非遺+旅游” 活態傳承煥發新活力
福建省云霄縣擁有豐富的非遺資源。近年來,云霄縣文化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落實全省文旅經濟發展大會部署要求,積極探索和豐富全縣非遺“活態”傳承,對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進行梳理,并將傳統非遺項目與現代藝術交匯,每年開展近30場非遺進景區、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等活動,積極推動非遺創新性發展,增強旅游吸引力,讓更多游客感受當地的特色文化、歷史傳統和生活方式,做大做強做優文旅經濟,助力云霄文化和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
龍巖武平興賢坊:千年傳雅韻一街匯古今
興賢坊傳統文化街區位于龍巖市武平縣城中心區域,區域總面積218畝,按國家4A級旅游景區標準建設,總體布局為“一核兩翼、三街九巷”,以“呈現五谷豐登,留住美麗鄉愁,打造文化會客廳”為主題,融入武平“歷史源流、崇文傳統、民俗風情”文化內涵,打造了武平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閩西漢劇展演館、武平石家拳傳習體驗所、客家匾額博物館、非遺小吃一條街等,讓游客全方位感受武平非遺的同時,還可以品嘗當地的特色美食。如今,興賢坊已成為“看非遺項目,品非遺美食,就到武平新賢坊”新旅游目的地,吸引眾多省內外游客爭相前來體驗。
(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中國旅游報)